醫院在救死扶傷的同時,每日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污水。這些污水中潛藏著遠超普通生活污水的特殊風險因子,若未經嚴格處理與監測直接排放,將對水環境和公共健康構成嚴重威脅。因此,建立并執行科學的醫院污水排放監測標準至關重要。目前常用到的設備有多參數水質分析儀。 一、醫院污水的特殊風險成分 致病微生物(病原體):包括細菌(如耐藥菌)、病毒、寄生蟲等,具有高度傳染性。 有毒有害化學物質:如消毒劑(含氯制劑、醛類等)、溶劑、顯影劑、實驗室廢液等。 藥物殘留:抗生素、激素類、抗腫瘤藥物(細胞毒性藥物)、鎮靜劑等,易導致環境耐藥性及生態毒性。 重金屬:汞(來自破碎體溫計、血壓計)、鉛、鎘、銀(來自牙科、影像科)等,具有生物累積性和持久毒性。 放射性物質(特殊管理):來自放射診療的放射性同位素(需單獨嚴格處理監控)。 二、核心監測指標 醫院污水排放監測標準通常涵蓋以下幾大類關鍵指標,具體限值依國家及地方法規而異(如中國依據《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》GB18466): 常規污染物指標(類似生活污水,但要求更嚴): 化學需氧量(COD)與生化需氧量(BOD5):反映水中有機污染物含量及耗氧特性,超標易導致水體缺氧腐敗。 懸浮物(SS):影響水體透明度,可能吸附其他污染物。 氨氮(NH3-N)、總氮(TN)、總磷(TP):過量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,引發藻類爆發。 pH值:衡量污水酸堿性,影響處理效果及受納水體生態。 動植物油類:可能來自廚房、制劑等。 衛生學指標(重中之重): 糞大腸菌群數:最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指示指標,直接反映污水受糞便污染程度及致病風險。排放限值極嚴格(如GB18466中,傳染病、結核病醫院排放限值為100個/L,綜合醫院為500個/L)。 腸道致病菌(如沙門氏菌、志賀氏菌)與腸道病毒:在特定情況下(如疫情時)需針對性監測。 特征污染物指標(體現醫院特殊性): 總余氯:監測消毒效果的關鍵指標。消毒后需保證一定接觸時間與余氯濃度(如GB18466要求接觸池出口總余氯:一級標準>3mg/L,接觸時間>1小時;二級標準>2mg/L,接觸時間>1小時)。但排放前可能需脫氯,避免對受納水體生物產生毒性。 總有機碳(TOC):綜合反映有機污染程度。 特定藥物殘留(如抗生素、雌激素):日益受到關注,是“新興污染物”監測重點(相關標準方法仍在完善中)。 重金屬(如總汞、總鎘、總鉻、六價鉻、總鉛、總銀等):針對醫院特定科室排放,有嚴格限值。 生物毒性:通過發光菌、藻類、水蚤等生物測試,綜合評估污水對生態系統的潛在危害(部分先進標準要求)。
本文連接:http://www.huomaiwang.cn/newss-3939.html
|